榨取李佳琦撤退前最后的流量价值!
万万没想到,双十一刚开启预售,比起争夺“全网最低价”,更精彩的竟是平台与头部主播的互撕。
是品牌对头部主播的忍无可忍?是蓄谋已久的商战?还是一场互惠互利的公关营销?
事情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在这波大乱战里,一共有3种角色:
【品牌】【主播】【平台】
10月24日上午,【品牌】率先出场——
一位自称“海氏”的品牌方在朋友圈怒斥京东:品牌后台被京东擅自修改,价格强制做低,低于李佳琦直播间,因此品牌被索赔。
随后【平台】相继有人下场回复:是京东自掏腰包补贴的最低价。
这波回应相当精彩,“顶着巨大压力”,“为了用户以最低价买到心仪商品”……不仅给自己树立了正面形象,还成功带起了节奏,把对自己的指责,转移到了顶级主播身上,成功丢锅李佳琦。
说实话看到这条我觉得有点刻意了,但节奏已经带起来了。有谁还在意品牌和李佳琦的死活?
【品牌方】当天还发布了声明,表示并没有签订过任何“底价协议”。随后网上更是流出一份盖了海氏公章的实名投诉函,显示海氏向市场监管总局投诉了京东的改价行为。
【主播】李佳琦方也通过媒体否定了底价协议。
但随后又有人曝光了一份据说是美ONE的直播推广服务合同,合同条款显示品牌要在保证范围内的同等条件下最大力度,如若违约,品牌不仅要向消费者退还五倍差价,还得向美ONE赔偿200万元。
同时不乏各种衍生话题,甚至对家大杨哥、打假人王海的推波助澜,美ONE和李佳琦再一次被推上了舆论顶峰。
梳理整个舆论走向,发现最初【品牌】与【平台】的纠纷,现在已经变成了全网对李佳琦的围攻。
这波公关舆论大混战中,诸多信息纷纷扰扰,孰真孰假普通网友一定很难分清吧?
但是谁说的是真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谁在获利?
毫无疑问是京东,因为双11所有人都在打低价,正常的广告已经不起作用了。
京东成功通过李佳琦这个靶子,以“低价”抢占了用户心智。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只关心谁的价格更低,并不管这成本由谁来出。
在一来一回的舆论战中,京东不光收割了巨大的流量,还实实在在地收获了营销效果。
这种手法是不是觉得最近特别常见?——“公关营销”,已经成为时下最主流的营销方式。
互联网时代,品牌营销的核心诉求已经从过往的“销量”,逐渐转变成了“先获取流量,再用流量带销量”。
从前只能用蛮力,铺天盖地打广告,明星代言,跨界联名……如今这些都已经司空见惯,投入高,收效却未必如意。甚至品牌势能不够强的,做得再好也只能在通稿里精彩,很难突围挑动公众的神经。
但如果能蹭上一个全网关注的话题,即便是负面话题,只要用公关化危机为转机,就能轻轻松松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化的营销效果。这是用巧力。
每发一次公关声明,就树一波形象,收一波流量,这种好事,谁不想要?
因此公关也逐渐成为营销的一个独立版块。只要你懂公关,流量随便你收割。
还记得前段时间洁柔“价格标错损失巨大但依然为了诚信正常发货”的戏码吗?
整个话题来得突然又诡异,明眼人应该都能看出来更像是品牌自己制造危机,又自己发布声明公关,以真诚的姿态博好感。
更不用说营销老手蜂花,踩着花西子的巨大负面,疯狂收割野性流量。
严格来说可能有失品牌格局,但管用啊!有什么常规营销方案能在几天内达到十几个热搜,完成大半个月的业绩的目标?
之前点评五个女博士的电梯广告我就说过,现在这种行业风气让我觉得很不是滋味。
即便挨骂也无所谓,只要有流量;
没有危机自己制造危机也要上,只要有流量;
只要能引起注意,不管多恶心的营销方案都能出街。
而最近相对好一些的营销案例,仔细一看都靠00后运营充当社交悍匪,传播发疯文学。
还会有真正的营销创意吗?无人在意。
而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有网友发现,三只羊(合肥) 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美腕(上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间接共同持有杭州美羊羊科技有限公司股权。
围观到底的网友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小丑。
虽然后来又有媒体辟谣这是乌龙,是由中介主动联系代理注册的,未开展实际业务。但,谁会相信呢?
台面上撕得不可开交的对手,私底下可能一起赚了不少钱。这更符合大众对于商业世界的想象。
“哪李贵了”言论被痛批之后,有传闻说李佳琦将会在双十一后彻底退居幕后。
无论真假,这场全网围剿至少说明了一点——各方力量都在想方设法榨取“一哥”仅剩的最后一点流量价值。
作者: 甄妙
来源:甄妙
扫一扫 微信咨询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