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台的终极归宿

P2P是不是个好生意?从面上看,当然不是。因为它不挣钱。

10

这两年接触过了许多家P2P,有一线的,也有小众的。都是挣钱艰难。

对于一个P2P平台,主要收入来源是项目服务费,而主要支出在于运营成本和营销费用。要支撑起一个“看得过去”的平台需要相当的代价:要养技术团队(互联网的人力成本是出了名的高昂);要租用宽敞光鲜的场子;要养商务、风控;营销费用步步高升,获客成本居高不下,月砸百万并不稀奇(收入都贡献给百度们了)……这一切还只是在不考虑坏账的理想状况下。

相比高昂的运营和营销成本,平台收入显得寒酸可怜:项目服务费按年化4%计算,月销售一个亿的3月期项目也才只有100万的收入。如果平台经营粗放,肯定是入不敷出;如果平台经营精细、营销精准,“刚刚打平”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

从这个角度,P2P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因为它的盈利能力并不强。行业火了这么久,平台里拿到A轮的很多,拿到C轮的却很少,至于上市,更是遥遥无期(宜人贷当然是难以复制的特例)。参考隔壁行业的聚美优品,上市已经多年,那是正儿八经在挣钱啊。最为看重利润创造能力的资本市场的态度,从侧面也印证了“P2P不挣钱”这个事实。

商业不是慈善,商业的目标就是挣钱,不赚钱的商业都是耍流氓。既然P2P不挣钱,那做这个的目的何在?为什么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干,为什么担心项目兑付睡不着觉?这么苦逼图啥?

仅仅只是为了赚个吆喝、在履历上写下重重一笔?还是为了每个月都“刚刚打平”,一年下来自己啥也没落着,广受员工和广告商爱戴?抑或是骗来投资人的钱后,把融资爽快地烧光后,“我自横刀问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要想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分析下国美的商业模式。

辉煌时期,国美的业务盘子分为三块:1、薄利但现金流巨大的家电销售;2、基于卖场空间的迷你地产;3、后台挣大钱的商业地产。

国美(也包括苏宁、大中们),作为举足轻重的流量入口和销售出口,“挟渠道以令诸侯”,对供应商非常强势,对后者半年甚至更长的账期可谓稀松平常,仅此便可创造了巨大的流动性。

前台的业务利润薄但流量大,后台的业务利润率高,天作之合。光靠卖冰箱、空调能挣几个钱?但左右互博,那就有如神助、所向披靡了。

其实“现金奶牛 + 暴利行业”模式很早就是无敌组合。李嘉诚的财技冠绝天下,但如果没有屈臣氏们这些“流动性机器”,也是无源之水。

人们都知道和珅是富可敌国的巨贪,但却不知道和珅也是商业大亨、“左右互搏”玩法的老祖宗:“要发财,做地产”,和珅拥有8000公顷的土地,换算过来比当前国内所有上市公司的土地储备都多;但同时,和珅开了75家当铺和42座银号,拥有天量的流动性……

这或许是商业的魅力所在。初阶的商业就是低买高卖(这个杯子5块钱买进来,10块钱卖出去);高阶的商业则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承、化学反应、“1加1大于2”了。

回来说P2P。

眼前不少上市公司对收购P2P平台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细细一想,挺有味道。对上市公司而言,当然好处多多:

其一,炒作了“互联网”概念,拉抬股价,可能几个涨停收购款就回来了;

其二,提升了公司形象,从不务正业放高利贷,到布局互联网金融了;

其三,提升了利润率,可以把原本做民间拆借资金通过P2P平台的杠杆,放大交易量;

其四, 输血供应链,盘活上下游,获得更好的产业链把控力和话语权;

其五,平台本身就是一台“融资机器”,作为其股东甚至控股,本身就能有更多的流动性来源和操作空间。

 

从中其实已经看到了一些端倪,就像联想控股收了翼龙贷,对联想系的企业当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我相信这都只是最最初级的阶段。

一个复杂高阶的商业模式里,盈利能力并不是唯一的考量指标。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缺少高利润的生意。但这些生意要么以较复杂的商业形态,要么伴随着很高的资金或资源门槛。在这种情况下,“募资能力”或者“流动性生产力”作为举足轻重的一环,将会是非常有有价值的能力。

所以,我一直认为P2P的终极目标或者最佳归宿不是上市。如果将P2P看做一个孤立的闭环,并去考量他的盈利能力,这没有多大的前途。但如果将P2P作为一个重要环节,融入到某个模式当中去,产生化学反应,那一切就会开始变的有意思。

这让我想到了钱学森先生。如果单论盈利能力,钱先生可能不如胡同口卖煎饼果子的小师傅,但据说他的价值能顶五个师。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菜刀少爷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扫一扫 微信咨询

联系我们 青瓜传媒 服务项目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本文经授权 由青瓜传媒发布,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opp2.com/24738.html

《免责声明》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广告投放 找客户 找服务 蘑菇跨境
企业微信
运营大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