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演讲内容深度解析&微信新功能预测

张小龙演讲内容深度解析&微信新功能预测

 

本文围绕“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这两点内容为核心,进行了扩散展开与深层分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导读:

PART 1 张小龙演讲内容深度解析:

微信的目标和定位是什么?

微信会怎么处理隐私问题?

为什么开放5000人但不开朋友圈?

微信如何帮助长尾作者生存?

PART 2 微信新功能“短内容”的预测

昨天微信公开课引起了一番讨论,很多人就张小龙的演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却在思考,为什么小龙大大能想到这些点呢?他是怎么思考出这些逻辑的呢?如果沿用他的思考方式,我们能预测出微信新版本会出什么功能吗?

在解析之前,我们先把张小龙本次演讲的两个核心思想给找出来,后续的解析当中,会不断的强调这两个小龙提到的核心思想:

“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

“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

这两句话告诉了我们,微信后续的目标是做一个基础信息传递工具/平台。这个定位已经从通讯工具转变成基础信息工具了。微信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信息的广度和质量”。

我们来拆解一下微信中“信息”这一关键词所链接到的功能:

张小龙演讲内容深度解析&微信新功能预测

所以对于信息的广度和宽度问题,无非就是扩大信息的产出,增加信息数量、类型、质量,优化大家对信息的获取。

什么是隐私?

百度上解释是: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私事

这个定义就牵扯到几个点:

  1. 对私事的定义:哪些事情是不想让人知道的?
  2. 对他人的定义:技术算第三者吗?第三者指的是谁?
  3. 对不能接受的定义:知道到什么程度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这个涉及到对信息后续的使用。

就隐私这个问题,是所有app都会面临的,一个很难定义,很难平衡的问题。难点在于上面我提到的三个点,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比如有些人无所谓自己网上的信息被获取,所以也不存在隐私这个说法;有些人觉得技术获取了没关系,反正不是我认识的人看到无所谓;有些人觉得你可以获取我的信息,但只用在我需要的地方就无所谓。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理解,所以为什么张小龙会提出“科技越发达,个人隐私会越少。人们在获取便利性的同时,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隐私范围缩小。”

其实就是基于我刚刚提到的假设③,如果信息后续使用能解决我的便利性,部分人可以接受信息出让,那也就不存在“隐私”这个说法了。

(1)微信的目标和隐私之间存在什么矛盾?

①在信息源中,聊天信息、朋友圈信息都具有一定的隐私性,所以在获取这两类信息的时候,微信限制了只能本人获取,并未公开。在此部分人提出了一些脑洞,比如把朋友圈做成微博?或者是聊天信息带卡片可以分享的idea。

我个人认为微信可实现的可能性很低,首先朋友圈就是私密性空间,性质注定了这个空间的内容不支持外界获取。

关于聊天信息的卡片问题,如果增加了这个功能,意味着我们现在的个人微信号,将会从“个人”变成了“公众人”的概念。

什么意思呢?

想象一下你的私人号变成了一个像抖音号一样的,可以大家随便分享加你好友做你的粉丝,这时候你还敢用私人号发朋友圈吗?

虽然现在有很多微商、企业微信号已经作为“公众号”来使用,但是13亿人中大部分人的账号还是很“个人”,微信要打破这个原有的通讯体系不太可能,对微信也是一个颠覆式的改动。

②被动获取的信息中与隐私的关系:

被动获取,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推荐。而推荐最重要的就是推什么内容,关于这个“推什么”,因为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同,就一定需要根据不同人的需求进行推荐。而作为一个产品,我要了解你想要什么,除了你告诉我以外,还有一个方式就是去分析你的数据,去做预测和判断。这就涉及到隐私信息的获取问题。

之前微信对于“推什么”这块采取了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比如用户关注订阅号,用户主动告诉你我想要什么,进行推送;根据你的好友的在看行为,来猜测你想要什么…这些都没有触及获取你聊天信息和朋友圈信息,所以对于大部分人比较能接受。

(2)未来微信会从哪些方向优化隐私这个问题

  • ①获取的信息中既然聊天和朋友圈内容具有隐私性,那就获取你公开的信息内容,比如你发到圈子里的信息;你阅读公开内容/文章的记录;你搜索公开内容的记录等从获取信息源上优化。
  • ②增加用户主动选择想要/不想要什么的功能:比如精选内容中,如果推了不喜欢的内容,可以选择不喜欢;圈子的分类可以根据类别找到想要类别的内容(就是圈子会和公众号内容打通)等
  • ③增加榜单型推荐内容:这个单独列出来的原因是,现在在看一看内有好友在看的榜单清单,我相信用户们也会对世界都在看,一些全世界性的热点感兴趣,所以未来精选内容中有可能会有世界榜单的功能。

张小龙说“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思考呢?

是因为人的行为是基于意识,而意识的是根据每个人的信息库而进行判断决策的。每个人的信息库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你的所见、所说、所阅读的…即接触的信息组建而成。

张小龙演讲内容深度解析&微信新功能预测

信息获取的被动是啥意思?

首先我们把信息比喻成一个海洋,广度与质量定义的是你所在海洋里的广度和质量,只有你的海洋质量和广度够大够好,你能抓到的鱼就越多越大。为了抓这些鱼,我们有两个方式,主动去抓鱼,鱼自己游到我的网里,也就是主动和被动。

因为现在的海太大了,我们要去主动抓鱼是很难的事情,但是有很多很多的企业在做赶鱼的事情,努力的把自己的鱼推到你的手里,那就是被动接受。

“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很多人在努力把自己的信息推给你,而你能接受的信息有限,当被动获取的鱼足够多了,你也就懒得去主动抓鱼了。当然也不排除少部分人不满足与被动送上门的鱼,非要下海去找更大更好的鱼。

为什么微信要放开5000好友?小龙给出的理由是“将近一百万人已经接近5000好友”,但我认为这只是从数据层面上的一个对外的解释,那为什么50万时不开?为什么不等到200万人的时候开?非得是现在的100万呢?

我个人认为,微信意识到人们产出信息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获取关注。基于目前微信信息工具的这个定位,肯定要解决大家获取关注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产出/获取信息。(信息的产出不仅仅是发朋友圈,与其他人聊天也是信息的产出)

如果上面的话看不懂,那我换个表达方式,现在越来越多人想要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打造自己的影响力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5000以后不能看朋友圈的问题。微信从来没有把朋友圈作为“公众展示”的领域,微信不希望大家在朋友圈发广告、裂变都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在此我大胆的预测,对于这类账号,可能会开一个新的领地给他们展示信息,这个领地不是朋友圈,极有可能是“微信圈子”或者一个新的内容展示区域。

技术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利于推广和传播,但是也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比如“质量”不好的内容传播太快了,产生负面影响怎么办。

微信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点,“不好质量”内容的判断;对“质量不好”的内容的处理

这个问题就引申到了一个大矛盾,好与坏的判断。从古至今,人们对于好与坏的判断一直争论不休,每个人眼中好的坏的观点各自不同,就像之前有些我们觉得很好的文章,总是被无故封了。

有些大众一直diss的账号封了之后,对于部分特别喜欢它的人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而现有关于这个问题稍微比较合理的方式就是表决,可以参考各个国家政府政策的制定表决形式。这也是小龙大大提出“用更多的参与者和强大的机制,来帮助平台作出仲裁,就像我们对待原创和抄袭的做法很类似。”这个观点的原因。

信息的筛选,自己主动筛选和被动筛选(被动筛选的目的是能够更好的贴合主动筛选的效果)。

为什么微信选择社交推荐?

还是回归到问题的本质,被动推荐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你想要的内容。而“想要”这个因人而异,我们要么通过了解你去猜测你喜欢的(算法推荐),要么通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理念来分析你喜欢的内容。

所以这个推荐,只对你微信好友满足“人以群分”时才有效,如果你的微信好友加的很乱,尤其是开放5000人以后的好友号,那这个推荐就很鸡肋了。

当然好友推荐这个还有一个深度需求,就是对朋友的关心,比如你很关注的XXX,你希望了解他看的内容。所以未来如果说好友推荐会优化的话,可能会从选择好友这个角度优化。

So,我斗胆猜测未来微信可能会加入算法推荐,并且是从获取你公开信息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隐私问题(第一个隐私板块有描述)

信息的广度包括内容数量,和内容多样性。其中微信要拓展内容多样性可以从创作者的角度思考,比如更多的创作者,和单个创作者创作更多样的内容。

(1)如何增加更多的创作者?

龙哥提到了电脑端改到手机端,当然方法还不止这些。创作的本质是脑袋的思路和执行,工具从电脑端改到手机端只是简化了执行过程,所以未来微信可以在此优化的一些功能有:

①简化执行过程,如发布工具的优化。

关于微信里面加视频这个发布工具这个功能,之前我曾经发散过一个脑袋【如何在微信里推广微视】,可以通过插件的模式把微视的发布工具移植到微信里。

②增加创作者创作思路:

为啥B站要搞一个学院,抖音要搞教程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微信肯定不会做学院和官方教程,微信如果要增加创作者的思路,比较可能的操作方式是在用户产出这个内容时可以参考其他用户发布的内容,类似于公众号支持复制其他公号内容修改一样;或视频发布时选择的音乐可以参考其他用户使用情况。【ps:这个功能优先级低,影响弱,以上只是脑洞发散,实际微信执行概率低】

③创作者正向反馈(激励&促进创作者创作动力)

关于这个发布工具会移到哪儿?在哪里加入口?下面会有具体的分析:

(2)关于长尾作者的思考

为什么关于信息多样性的主题,龙哥提到了“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因为大部分创作者创作的动力来源于正向反馈,正向反馈包括粉丝等反馈,也包括现金激励。

(3)微信要怎么帮助长尾作者增加生存空间

①增加长尾小号的曝光:搜索、公众号、看一看、圈子、扫一扫、社交分享等均是可以优化的方向。比如小龙提到的搜索进入小程序内容,实现多信息打通;比如扫一扫扫出这个商品,还附带这个商品相关的内容推送;比如优化分享展示,像视频内容让视频内容分享不是以一个卡片的形式展示而是更加轻量的展示阅读方式;比如关注了这个公号,会推荐类似公号关注;比如公众号和微信圈子打通增加新展示渠道…..每一个工具都有很多细小的优化点。

②优化长尾小号的留存促活:一说到留存促活,大家觉得可能是运营的事情,其实产品也能做到,这一板块会在后面的短内容脑洞里阐述。

搜索作为主动获取信息的重要行为,关于搜索的精准度、搜索的信息库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希望搜索能进入到每一个小程序的内部”,意思就是每一个app之间原来信息是割裂的,比如我在微信里,我搜关于龙哥的文章,可能只能搜到公众号文章,那是否能通过小程序这个载体,在微信搜索就能搜出今日头条小程序内关于龙哥的文章呢?

关于龙哥提出的7个思考点,在此已经给大家深度解析完了,我用一个思维导图作为汇总,来和大家解析一下为什么龙哥要提出这7点:

张小龙演讲内容深度解析&微信新功能预测

从这个导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还有很多龙哥没有在演讲中提到的需要考虑的因素,这些都将成为微信未来的挑战。

在上面的深度解析中,我提了一些新功能的小想法,而这里我想深度讲讲微信可能会增加什么功能,去解决短内容这个问题。

既然龙哥说要增加移动端发布,加在哪儿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来看看可能加的几个位置以及各自的优劣势:

张小龙演讲内容深度解析&微信新功能预测

基于抖音快手等全民创作者的思路,短内容应该是一个全民可参与全民可创作的形态。

在哪看取决于微信对于短内容的定义,短内容,我个人定义的是全民可参与、全民可阅读的开放式的碎片化内容。根据这个定义我们来猜测一下可能展示的位置:

①订阅号

订阅号不属于全民创作的账号,目前因为pc的门槛和内容门槛,注定是少数人的通道。但是订阅号未来有没有可能变成全民创作的渠道呢?

我认为是有的,因为订阅号是唯一一个微信体系内开放建立私域流量的方式,所以未来如果开放短内容,也会从这一批订阅号自媒体开始,比较他们是玩转抖音快手这批社区平台的头号分子。

②微信圈子

圈子我在上一篇文章内有说,圈子是升级版的“话题”,是通过一个主题,聚集同圈层的人群。所以圈子将会是未来短内容的重要阵地!包括后续公众号内容,有极大可能会加入圈子内,方便用户分类浏览相关内容。

③看一看

既然公号可以发短内容了,自然看一看也会出现除文章以外的短内容。

短内容与粉丝关注留存等问题

在短内容产生的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始终困扰我的思考,那就是私域流量积累问题。

目前微信圈子是不支持关注内容发布者的,那这样就不利于创作者创作动力的激励。

所以我猜测未来微信会从订阅号改进入手,让创作者能更加轻松的申请订阅号,成为自媒体。

而微信圈子内你发布内容后,可以直接积累粉丝,这个粉丝会与你的订阅号同步,也就是打通订阅号、圈子、短内容的一个通用账号,且这个账号是和微信号有区分的。

当然我的这个设想可能短期内暂时还不会实现,可能微信会先在圈子内支持短内容产出,大家这时产出的账号还是不支持关注的。

 

作者:小默爱运营

来源:WeChat:haojicom

扫一扫 微信咨询

联系我们 青瓜传媒 服务项目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本文经授权 由青瓜传媒发布,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opp2.com/176636.html

《免责声明》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广告投放 找客户 找服务 蘑菇跨境
企业微信
运营大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