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流量思维
近期有赞创始人白鸦在有赞春季沙龙会上表示,淘品牌大都是流量生意,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一旦大品牌蜂拥而上,这些淘品牌就很快要倒下。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第一,淘品牌没有固定客户群,必须不断持续引入流量;第二,大品牌有固定客户群,自带流量,非必须持续引入流量。
这话乍一听,无懈可击。认真思考,还是有一些瑕疵。
首先,大品牌干倒淘品牌的关键不是自带流量的问题,而是大品牌在营销时拥有的低CAC,高ARPU值特性。
这一点我在很多篇流量文章都详细说过,大品牌的触网加速,不断使得流量价格逼近临界值。
如果说化妆品行业的平均点击购买转化率是5%,平均点击单价是5元,则单个用户成本是100元;单个用户单次购买金额平均为200元,一年购买5次,则单个用户年购买平均额为1000元,若利润率为20%,则单个用户ARPU值为200元。在这种情况下,该行业的淘品牌就可以不断购买流量,不断赚钱,一个用户一年赚100,今天赚的钱,当做明天的广告费,一年365天,由于每天都在赚钱,赚的大部分每天都在投入到后面的广告费,理想状态下,按照复利投入计算,到了年底,一天的广告费可以达到惊人的上百万。
但是,当大品牌进入这个行业后,他的ARPU值可能是500元,那么他的CAC目标可能是300/400元。会怎样?假定大品牌和淘品牌转化率不变,最终的CPC会变成15/20元。这个成本直接让淘品牌买不起,不买倒闭,买来亏死。更何况大品牌的转化率往往更好,品牌影响力摆在那里。
看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说,你说了这么多,流量思维还是不行了呀。
我们知道,早期流量思维效果很好,只要你拿钱投百度,投导航,甚至免费做SEO,都可以很成功。再到后面做微博,做ASO,投微信大号,效果好到惊人。1000块可以带来几百万的销售额,这不是神话。要知道,百度效果最好的时候,能做到50%的转化率,也就是两个点击就有一个购买,而一个点击才几毛钱。微信大号效果好的时候,一个大号1000块,能带来几百个购买用户,效果好到令人惊讶。
很多人会说,现在这些都不行了。是不行了,尤其是小品牌或没有品牌的。投这些渠道,效果都很差。但你去投其他的渠道,依然可能效果很好。
比如最近非常火爆的快递渠道。快递渠道的优势在于,用户群体非常精准,展示场景比较强势,转化路径要好过分众这种强势的纯线下媒体,因为你取件都是通过手机接收信息的。
再比如基于消费升级的shopingmall,里面的休闲茶饮店,咖啡店,娃娃机,都是很不错的流量渠道。
流量思维不是不行了,而是流量的利差渠道会不断变化。
当所有的竞争对手都涌向同一类渠道时,这个渠道的利差空间就会不断减小。就像微信大号,由一开始的效果很好,到效果一般,再到微信大号只跟品牌企业合作,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现象。每一个流量渠道,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对于营销者而言,你要做的是不断寻找新的利差渠道,如果你跟大公司在明面在去竞争那些常规流量,必定毫无胜算可言。
而对于绝大部分企业而言,都是从流量思维开始,谁一开始都不会有固定客户群。你必须先拥有一批客户,服务好他们,转化成一部分固定客户,然后不断形成自己的口碑与品牌。
再说免费思维
很多人反感免费思维,觉得你免费,就做不好服务,就不可能提供好的产品。
海底捞的服务好不好?但并没有收你一毛钱。
这里不谈免费思维背后的商业逻辑,如刚需,高频等。只想结合流量思维来谈一谈免费思维如何运用到获取用户的过程中。
首先是免费的力度。我们把促销或补贴均看做免费思维的营销方式。
滴滴早先推出时,折扣很大,固然有各类竞争对手大打价格战的因素,但很大程度上,还是滴滴把补贴当做营销第一战略考量,免费,免费,再免费!先小批量测试,找到补贴对用户的临界点后,重兵押宝。
在实际运作中,很多公司难以做到,一方面受限于公司的制度,各种反对的生音,市场战略等,但更多的,还是营销决策层摇摆不定。免费思维本身是违背营销者的商业原则的,对于一个营销决策者而言,对成本是非常敏感的;很多人在做促销时,会思考,五折还是六折呢?能省一些是一些,六折吧。但很可能六折用户不买单,用户比我们想的聪明。
摇摆不定的后果就是,有限的资源,会像挤牙膏一样,慢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沦为炮灰。
我曾经在一次饭局上举个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明朝的萨尔浒之战,派出10万军队,输给了清兵;而后派出10几万,输了;再派出几十万,还是输。因为每次都不够坚定,决心不够。
不要心疼资源投入力度过多,也不要觉得补贴力度太大会导致浪费。你以为补贴100元就够了,补贴200元相当于浪费100元,但是用户远比你想的聪明,市场远比你想的残酷。与其不痛不痒的缓慢死亡,不如一开始就坚定的往前走。
如果把流量思维比作市场扩张的关键手段,免费思维就是转化用户的核武器。
经历了无数互联网产品的教育后,国内的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思维,没有补贴和福利,想要直接让他们变成你的用户,单靠品牌塑造和产品改进,恐怕会陷入理论派的空想。
某天夜里在后海的豪宅区吃烧烤,高大上的店,人均才150不到,菜单均价都不高,服务也很给力。我在思考,为什么他不定高价呢?附近也没有什么竞争的同类店。或许店主想的很明白,周边的消费者很有钱,但他们并不傻,或者说,他的产品,还不值得用户付出这么高的成本。
打开大众点评,利宝阁长期霸占深圳粤菜口碑第一名,也就是这大半年的事,突然在营销上发力,长期打折,折扣力度很大,实则产品和味道都不错。后来想明白了,其就是想霸占大众点评美食榜单,就是想每天排队排到腿软,就像喜茶的饥饿营销一样。
信息越发达,越透明,用户的选择越多。当选择多了,渠道多了,地理便捷了,销售商也多了,广告辨识能力提升了,按照4P理论,什么能打动用户?价格,当然只有价格了。
诚然,产品为王,就像我的营销重心从市场到运营再到产品。
|
扫一扫 微信咨询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