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新上线的功能没人用?

在确定上线新功能之前需要考虑清楚为什么要做新功能。

8

前当当网的COO黄若自述过这么一个案例,当当网的CEO李国庆给他发了条短信说要进行服装品类的扩充,让他招100个人。黄若说他当时的处理方式是假装没有看到短信,他自己坦言说这样的做法的确不好,但是还是会选择这样做,如果李国庆后续没有找他,那事情就到此为止,如果又找了他两三次,那就需要好好去谈一下。

黄若说自己这么做,是因为他觉得作为一个COO,他的职责首先是确定要不要做一件事,然后才是如何去做,而如果CEO说什么他就去做什么,那他就相当于只是CEO的助理。案例讲完了,对于一个COO当然有权力去这么做,而如果说仅仅是一个助理,那更多的就是去执行了吧。

当某天Boss告诉你们,我们要上线几个XX功能,你在心里犯嘀咕,我们为什么要上这几个功能,这些功能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有多少用户有这样的需求,上线了之后对用户有什么好处,你只是在心里碎碎念着。最后功能如期上线了,Boss比较满意,然而当你在看后台数据的时候发现用户使用这几个新功能的占比少的可怜,仅仅占到1.X%和2.X%,你会有什么想法。

其实看到这些数据心里也是会难过的,毕竟是花了很多人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的事情,当做出来的东西发现没有人用,没有人care,会觉得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没有价值。

但是如果说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你给的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那我肯定不会买账。就比如我很喜欢吃苹果,你满心欢喜的给我送来一筐梨,然后你认为我应该很感动的收下,但是实际的情况却可能只是我仅仅想吃一个苹果…

产品绝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功能的叠加,如果产品只是简单的功能叠加的话,是不可能实现1+1>2的情况,甚至连1+1=2都可能实现不了。

当加入更多的功能的时候反而可能会弱化用户的主要任务流,如果说产品定位或者设计目标是指南针,那需求中的功能点就是一个个零散的坐标,任务流就是途径这些坐标的路线图。

坐标越多,用户的任务流路线图就可能越复杂,更复杂就意味着更容易出错。如果用户迷失在任务之中,不能够高效快捷准确的完成自己的任务,那用户很有肯能就不会再来,除非是转换成本太高或者说没有其他的替代产品。

在新增加一个功能的时候首先需要做的是考虑清楚为什么要增加,通过新增功能想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其次才是考虑如何增加,并且需要确定在增加之后如何去衡量功能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于我:王家郴,喜欢网球和骑行的产品汪。公众号产品经理从0到1),每周都会在公众号上写点东西,欢迎关注,求指教、求分享、求交流。目前奔走在产品的道路上,漫漫产品路,与君共勉。

一、为什么要做

当我们确定要新增一个功能的时候,需要先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个功能,这个功能需求的来源是什么,是来自于用户、来自于团队、来自竞品还是说产品自发的需求,做了这样的功能想实现什么样的目的,无论是对于用户还是对于我们自己,在技术实现上难度如何,投入产出比如何,先确定值不值得去做。

1、用户层面

用户之所以在使用某个产品,是因为产品能够帮助他实现某个目标,比如说有用或者好玩,可以是高效的完成某些事情,也可以是打发无聊的时间,为了能够达成这个目标,用户会存在着一些小的任务,而为了能够完成这些小的任务,用户又会进一步的进行某些操作。

当增加一个功能的时候,需要从用户的角度去考,深入去考量用户的目标、任务、行为以及使用的场景和用户的期望,没有使用场景的需求大多数都是伪需求。在进行用户任务分析的时候,可以从功能需求的频次、重要性、广度、时间来进行综合考虑。即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需求,高频还是低频,在没有满足用户需求之前用户是怎样的表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之后又会怎样。

2、商业层面

当我们新增一个功能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拉动某些数据指标,比如留存率转化率、活跃度等,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新的功能满足一些业务上的需求。

实现不同的目的采用的方法肯定是不同的,另外用户想要的有时候与我们想给用户的可能并不相同,比如用户不喜欢广告,而广告却能够带来营收,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在用户目标和商业目标之间进行合适的平衡。

3、技术层面

对于这样新增的一个功能,技术上实现的难度有多大,研发的周期有多长,需要占用多少资源,结合用户和商业层面的收益,然后去考虑这样做的性价比有多高,值不值得去做。

比如如果说现在的推荐系统就能够比较好的满足个性化的推荐的需求,那需不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进行更精准的推荐,这些都是要进行对比考虑的。

二、如何去做

在考虑清楚值不值得去做,要不要新增功能之后,才是具体考虑如何去做的问题,而在进行功能设计的时候也需要从用户的角度进行考虑,考虑我的功能能够帮助用户干什么,而不是我要有什么很好的功能,用户其实并不关心你有什么功能,用户更关注的是你的功能能够帮助他去干什么。

1、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

用户眼中看到的产品很有可能与设计人员眼中看到的产品是不同的,用户使用产品的方式也很有可能和我们假想的并不一样。一是因为设计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产品的了解程度远大于普通的用户,二是因为设计人员都是全神贯注的在相对稳定的空间和网络环境下使用产品的。

你能想象一下用户在踩着高跟鞋,一只手提满了东西,另一只手拿着手机,并且在网络环境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去使用产品的情景吗?

每个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都是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认知的,用户看到的东西也是基于心理模型,而不是现实模型。因此很多产品中都会有着一些隐喻来以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认知,比如Windows中的回收站的icon是垃圾桶,一些相机软件的icon都是相机摄像头相关的等等,这些设计都是为了能够更加符合用户的心理模型,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2、永远的中间用户

除了一些只针对于专业级的用户的产品,大多数产品的用户都可以简单的划分为新手用户、中间用户和专家用户三种。在这三种类型中,新手用户和专家用户的数量是相对而言较少的,大多数的都是用脚投票的中间用户,他们很少会说产品好或者不好,都是用实际行动来进行表决,而且这部分的用户的数量恰恰是最多的。

在进行功能设计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这三种类型的用户,首先是为了大多数的中间用户进行设计,其次是能够保证新手用户能够快速、无障碍的成为中间用户,并且能够将一些功能或者选项进行隐藏起来,但又保证在专家用户能够很容易的找到,并且不去妨碍中间用户成为专家用户。

3、“0123”法则

“0123”法则是指功能的设计最好能够不需要说明书,一看就会,等待不超过两秒,操作步骤控制在三步以内。也就是说实现别让我想,别让我等,别让我烦,操作流程能够简单就保持简单,随着页面层级的深入,用户的蹦失率是会逐渐上升的。

三、怎么衡量

当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功能终于如期上线了,是不是该结束了呢?并不是这样,功能上线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你需要告诉你的用户有什么新的功能上线了,现在能够满足哪些之前不能满足的需求了。

互联网产品永远都是Beta版,当功能上线之后如果能够用数据指标进行量化的,就进行量化评估,如果不能够量化的则需要通过与用户交流来看功能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根据用户反馈和数据指标来对功能进行不断的优化改进。

可以简单的用这么一个公式来大致衡量功能的数据表现:

功能需求重要性=功能使用用户百分比×功能使用次数百分比×类别重要性百分比

功能使用用户百分比即使用功能的用户的占比,即使用用户数/总用户数,功能使用次数百分比则反映了功能的使用频率,用总次数/人数来进行计算,类别重要性百分比则是根据卡诺模型来将功能的类型按照不同的权重进行划分。当通过量化的数据指标之后,则能通过前后的数据来进行对比,从而去判断新功能或则功能的改版是否成功。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就是在确定上线新功能之前需要考虑清楚为什么要做新功能,其次才是如何去做,并且制定能够进行检验的指标,在新功能上线之后进行后续的跟进,并且能够不断的优化和改进。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PP推广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王家郴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扫一扫 微信咨询

联系我们 青瓜传媒 服务项目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本文经授权 由青瓜传媒发布,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opp2.com/25248.html

《免责声明》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广告投放 找客户 找服务 蘑菇跨境
企业微信
运营大叔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