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创业公司那失落的期权?!

2

如果说,直到如今创业圈子中的大多数人对期权仍然一知半解的话,丁香园原CTO离职所引发的期权纠纷在经过媒体的广泛曝光后,则让这个群体在更大范 围内形成了一个可怕的“共识”:创业公司期权不就是骗人的吗?这其实也是我们工程师的评论原话,由于笔者也带领着自己的创业公司,所以更加迫切地感受到创 业公司期权制度所面临的信任危机,并开始认真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来拯救失落的创业公司期权制度。

期权是一种选择权, 公司赋予员工的选择权。在满足约定条件(通常体现为服务期限)后,员工可以选择按照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权。作为公司提供给员工的奖励和优惠,这里的约定 价格往往比投资人出的价格要低,目的在于通过股权来招募、激励和留存优秀人才。创业公司前景良好时,譬如公司即将上市,员工按照约定的条件和程序行使期 权,向公司支付行权价格,取得公司股权(份),成为公司股东,上市后套现退出;公司发展状况不好,员工可以选择不行使或放弃期权,期权到期作废,员工也不 会像公司投资人一样被套。

期权制度肇始于80年代的硅谷,最初用于软件工程领域。大家都知道,开发出一个能够运行 的软件产品很重要,结果也比较容易判断,但是产品构建的过程可能从长期看则更加重要,而这个构建过程却不那么容易衡量,所以为了让开发人员把开发工作当作 自己的事情一样卖力投入,当时一个创新的想法就是让他们成为公司的股东,这就是现在的期权制度。

听起来这么聪明的制度设计,为什么如今从硅谷到北京的创业圈都备受诟病,几乎沦落为一个鸡肋呢?

期权不只是在中国创业公司中出现了问题,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创业公司也同样面临诸多实践问题。

一、硅谷的月亮也不够圆

硅谷创业公司最常见的争议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背后基本都与钱有关。

1、 离职后30-90天的行权窗口期

本 来,按照期权约定的服务期限等条件,满足约定条件员工在得权后就可以随时行使期权,但是基于美国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原因,硅谷公司员工期权制度中有一个离职 后30-90天的行权窗口期(常见的是30天、60天和90天三种),也就是说,员工在离职后的这个30-90天窗口期内要么选择行使期权,要么放弃期 权,未在规定行权窗口期间内行权的期权由公司无偿收回。

这样,期权这种选择权其实让离职员工往往没有什么选择!就是 说,在离职后的这个窗口期内,如果员工拿不出来钱行权,往往就会失去辛苦赚到手的期权,而且行权需要掏的钱不仅包括行权的价格,还有行使期权所产生的个人 所得税税负。著名风投Andreessen Horowitz(常被称为A16Z)的联合创始人Ben Horowitz称这个问题为“阶层问题”:富人能出得起钱行使期权,而穷人则只能无奈放弃。

所以,近年来不少美国 科技公司纷纷尝试修改期权制度,将以上30-90天的行权窗口期拉长到1-10年不等,例如:图片分享社交网站Pinterest改为7 年,Quora(知乎的美国原版)改为10年,大数据公司 Palantir改为3年,引入类似修改的还有移动支付公司Square(3年),该公司已于 2015年11月上市,所以对创业公司参考意义不大。据悉,硅谷创业加速器YC甚至准备向其服务的所有创业公司统一推荐10年的行权窗口期,YC总裁 Sam Altman更是一位这种修改的强烈支持者。

2、 员工期权的税负

请先不要急于羡慕硅谷延长行权窗口期的举措,因为除了公司方面需要面对期权调整带来的会计处理不确定性后果,离职员工继续持有期权还将会因此面临更重的个人税负。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创业公司估值很高,个人需要承担的税负将会是很大一笔钱。

简 单来说,美国税法下的股票期权包括面向员工的激励型期权(ISO)和员工之外的非法定期权(NSO);前者对员工设定有持股期限等限制性条件,但税负更轻 且行权时不纳税(尽管高收入员工存在一个替代性最低税问题),后者没有太多限制但是税负更重,而且在行权时即需针对取得价与市价的差额缴纳个税,尽管这时 候还没卖出套现拿到真金白银。

所以,硅谷将权窗口期拉长到1-10年导致离职员工面临的税务后果是,不能再享受激励型期权的税收优惠待遇,但总算是比因为没钱行权而失去期权要强一点,也算是给员工的安慰奖!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激励型期权行权的替代性最低税还是非法定期权行权的个人所得税,税务局都只收现金,不管公司最终能否上市,也不管员工行权后拿到的股权上市后是否会升值从而溢价退出。更糟糕的是,溢价退出税务局还会再次敲门收税。

3、 公开透明

创业公司在上市之前基本不会对外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所以公司每次成功融资时,媒体报道出来的节节上升的惊人估值让员工热血沸腾,但冷静思考一下,大多数员工都会发现一个问题:我手中的期权现在到底值多少钱?而硅谷公司的员工可能根本不知道。

员工不知道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 一,员工可能从期权授予协议中可以看到自己拿到了多少股(譬如10万股)的期权,但是员工不知道公司总共有多少股,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到 底是多少,无法通过公司总估值来推算自己手中期权的潜在价值。硅谷公司通常也不会向员工提供公司的股权结构表(cap table),往往公司在员工追问的情况下最多也仅仅是非正式地透露总股本,而且有个技术问题是,总股本需要考虑各种认股权证(包括员工期权)等或然因 素,没有cap table也很难准确计算总股本或者员工股比。

第二,即使员工最终知道了手中股票期权在公司的占 比,譬如0.1%,公司最新融资估值1亿美金,员工的期权市值就是10万美金吗?公司以1亿美金的价格卖给了上市公司,员工的期权就能换得10万美金吗? 当然不是,因为与创始人一样,员工手中的期权对应的是公司的普通股,比投资人拿的优先股价值要低,因为优先股有更多的权利和保护机制,譬如在公司被收购的 情况下,优先股享有的优先清算权会让投资人在创始人和员工之前先拿蛋糕,拿更大份额的蛋糕,而且收购价格不理想的情况下,也可能留给创始人和员工的蛋糕所 剩无几!

所以,大多数硅谷创业公司的员工根本不知道手中期权的准确价值,离职员工更是如此。最后,有些离职员工最 后只能无奈地起诉公司要求查看公司的财务信息以判断手中股权的价值,近期一家名为Domo的软件创业公司就被前员工起诉,这位员工主张信息权以判断任职期 间所拿到的期权在当前的市值,该案例被华尔街日报跟踪报道后,在硅谷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该案件暴露了员工期待知情 权和创业公司控制“保密信息”的矛盾。其实,更严重的问题是员工不仅无法知道手中期权的价值,更多员工根本不知道或不理解期权制度的规定,包括离职后 30-90天行权窗口期的惯常约定,也包括回购情形等公司个性化的约定,譬如2011年微软收购Skype的交易中,Skype依据约定回购离职员工的期 权份额,前员工Yee Lee发布博客控诉自己已经得权的期权被公司“意外”收回,引发了创业圈和媒体对Skype及其投资人的责骂,不少著名媒体都用上了“邪恶”这个字眼,可 见期权透明和沟通理解的差距。

二、中国创业公司的期权法律制度

硅谷创业公司上述的问题在中国创业公司中同样存在,但是国内的法律土壤于美国差异较大,更是存在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这里重点讨论一下实践中的期权制度在中国创业公司中水土不服的两个最明显的方面。

1、 公司股本发行制度

在 英美法系里,公司实行授权资本制度,也就是在章程规定的股本(authorized capital)范围内,公司可以完全自主决定股票的面值、发股数量、发股时间和发股价格,股份在权利上可自由分层设计(例如普通股和各类优先股)。所 以,海外架构的公司初始设立时,创始人可以只认购一股,公司只发行一股,公司引入合伙人或投资人再自行增发,发股的类别和价格由公司和认购股东自由约定, 操作起来比较灵活,例如:给投资人发价格高的优先股,给创始人和员工发普通股,但认购价格低,与投资人的相比通常就是象征性的价格,公司可以自行预留和持 有用作员工期权等的股本。

我们国家公司法实行的是法定资本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固定公司的资本总额(注册资本),在 公司注册设立时必须一次发行(认购)完毕,即股本由创始人股东全额认购(认缴资本制),认缴资本制固然比原来的实缴注册资本制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仍然存 在股份发行和股东权利分层设置上不够灵活的问题。

譬如,在中国公司法之下,没有公司自行预留股份的空间,所以在实践中期权只能通过创始人代持或者设计有限合伙等持股平台暂时代持期权池,代持固然不违反中国法律,但也存在着上市前需要清理以及平台间接持股不便于员工自行处分股权等问题。

法 定资本制下的注册资本和股权工商登记制度更是让期权的行使在实践中过于复杂,想象一下大批员工行权和离职员工股权收回所涉及的工商变更程序,简直就是一个 管理工作的噩梦。在法定资本制下,无论是创始人还是员工都有义务真金白银缴纳认缴注册资本的义务,而且不能低于1:1的票面值,否则就会出现出资不实的问 题,你的会计肯定不会同意以低于1元/股(对应1元注册资本)的价格入股。

中国同股同权的制度让VC领域的很多国际惯例至今仍然在中国创业公司中面临水土不服的境地,投资人无法放心地拿到优先股,而员工也无法不出资就拿到公司普通股,譬如员工不出现钱而是利用期权增值额行权取得相应股权(cashless exercise)。

2、 期权税收制度

上文提及过,美国的期权税收制度虽然也面临修改的呼声,但规定总算是比较详细,也相对明确。而在中国,现在的期权税务制度还很少针对创业公司,而且与美国的差异很大。通常认为,中国创业公司的员工期权需要按照薪金报酬缴纳个人所得税。

所以,周鸿祎等人就曾有“期权按照个税征税不合理”的呼吁,因为“国家是把期权收入和员工月工资收入加在一起,征收可能高达45%的个人所得税……(忽略了创业企业员工)或许在前五年甚至十年内一直拿着低工资。”

国 家也在不断试验和推广改革措施,例如引入5年分期缴纳的规定:自2016年1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 股权奖励,个人一次缴纳税款有困难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分期缴税计划,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含)分期缴纳,并将有关资料报主管税务机关备案。这 里股权奖励是指企业无偿授予相关技术人员一定份额的股权或一定数量的股份。

该规定的局限性在于适用范围过窄,因为该 文仅仅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给予本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且不论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要求,仅将该优惠限定在转化科技成果,给予本企业相关 技术人员的股权奖励,就已把非技术人员排除在外了。况且规定里的股权奖励是指无偿授予的股权,那么期权算吗?看起来不算。实际上,无偿授予股权,这是员工 激励里非常忌讳的做法,也面临着前文提过的注册资本未实缴的中国特色法律问题!

三、拿什么拯救创业公司的期权 

对于创业公司的期权制度,无论是硅谷的共性问题,还是北京的中国特色问题,都在不断侵蚀着期权作为员工激励的魅力,那我们拿什么来拯救创业公司的期权制度,才能让创业公司的员工重新认识并拥抱期权呢?

1、股权流动性是关键

显然,所有拿到期权的员工都盼着公司上市,行权后在股市上高价卖出套利。但是,资本市场的现状是上市越来越难,即使成功上市,公司的股价也不敢说一定会升值。

在 80和90年代硅谷期权兴起的时候,据说创业公司上市平均需要4到6年周期,而如今硅谷公司上市的平均周期将近8到10年。所以,原本期权4年成熟之后员 工行权差不多就可以通过公开市场退出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员工只能无奈地遵从公司的节奏,眼瞅着手中的期权干着急。经过2015年之前风险投资的火热和 2015年股市的大跌,很多美国创业公司选择或者被迫推迟上市,即使上市,股价也可能面临股价下挫,流动性的问题确实让员工期权越来越像鸡肋。

这 时候,不少创业公司发现了解决流动性问题的救命稻草——非公开的次级市场,譬如纳斯达克旗下的纳斯达克非公开市场。纳斯达克非公开市场发起于2013年, 专门服务于未上市的公司,不仅提供管理创业公司股权的技术和服务(例如:股权管理和期权管理),还提供非公开股票交易服务,包括公司回购和非公开的股票直 接转让,实现公司控制下(譬如谁能买或者卖公司股份、买卖数量限制以及交易的时点及披露信息等)的股权流动效果。

据 华尔街日报消息,可能由于创业公司估值下调引发的投资人担忧,纳斯达克非公开市场上2015年公司回购的比例已经超过非公开的股票直接转让,公司回购在非 公开股票交易中占比达到58%,而2014年比例为44%,2015年的股票回购总金额也比前一年增加40%。2016年,硅谷公司回购股票的增长趋势在 仍在加速,尤其是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IPO市场的惨淡情况。

创业公司回购股票不仅能够解决员工及部分早期投资人 的流动性问题,可通过提供激励股权套现的机会提振员工士气,减轻上市进程的压力,还能够间接缓解公司估值下调的压力。众多媒体报道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旗下 VC所投资的数据分析公司 Palantir在2016年5月豪掷2.25亿美金对员工持股的回购,不少知名媒体分析指出该公司此举目的在于缓解估值下调 的压力。此前,摩根史坦利将该公司股价从最高时的11美金下调到5.92美金,而AIG管理的一只基金则将其手中的股票价格下调到3.79美金/股,这家 独角兽回购员工所持普通股(价格理论上比投资人手中的优先股便宜)价格为7.4美金/股。2015年,Palantir也掏出了5000万美金以6.13 美金/股回购公司股票。就连硅谷当红辣子鸡Airbnb也开始搞年度股票回购,缓解股票流动性和上市压力。

中国未上市的创业公司其实也可以利用新三板甚至全国各地新四板的价格发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尝试解决员工激励股权的流动性问题,有资金实力的公司也可以考虑给员工自愿回购期权的机会。

鉴 于中国未上市公司回购股权在实践中操作起来过于繁琐,处于中晚期融资阶段的公司还可以考虑借鉴硅谷的经验将回购与引入投资人结合起来。例如,网贷平台 Lending Club在2014年上市之前就向谷歌转让了1.25亿美金的股份,转让股份全部来自于员工激励股权和早期投资人股权,公司不发行新股,不稀释原有股东股 份,公司也不获取融资,但实现了公司未上市员工也有机会套现部分激励股权的效果。2016年6月,媒体报道Airbnb计划融资10亿美金,同时允许公司 员工转让2亿美金的普通股给投资人,给2500名合格老员工提供了套现的机会,减轻公司上市的压力。

考虑到投资人要求清算优先权及反稀释保护等优先权的融资惯例,公司甚至可以考虑将回购或转让给公司投资人的普通股激励股权转化为优先股,或就相关股权授予投资人惯常的优先权利,同时解决投资人保障投资和老员工取得流动性的问题,可参见以下示意图。

拿什么拯救你,创业公司那失落的期权?!

 

2、员工激励制度的改革

根 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需要,创业企业可以对市场常用的期权方式进行调整或量身定制。譬如,创业公司期权的标准得权时间是四年,第一年服务期满(通常称为“等待 期”或cliff)成熟25%,其余部分按月或者按年等额成熟,工作满两年半则成熟62.5%,以此类推。但当今的市场状况是,公司的估值往往比前些年要 高,但是公司上市等实现股权流动的时间期限要更长,公司期望员工服务的期限可能也更长,四年的服务期或得权期间可能有些不符合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延长得权 期间,为了使员工激励保持市场竞争力,可以相应增加期权的数量。

另外,也可以考虑尝试根据公司的需要定制期权成熟 的节奏,譬如不再过度强调第一年等待期期权的分量,不再恪守服务期间内期权等额成熟的方式,而是随着员工服务时间和资历的增长不断增加期权的分量,对员工 服务期间的中后时段分配更大分量的期权,实现前轻后重的效果,譬如第一年等待期结束期权成熟10%,之后三年分别为20%、30%和40%。创业公司还可 以考虑减少分期成熟的期权分量,而增加根据员工服务时间和资历额外赋予类似于业绩奖励的期权份额。Snapchat和特斯拉(Telsa)就在尝试这种思 路。

针对行权时间越晚,公司估值往往越高,员工承担税负也会更重的情况,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在早期赋予更多的 期权,譬如给予表现突出员工的业绩期权,可以在授权时立即成熟1/3,其余部分在原来常规授予的期权全部成熟后同时成熟,这样既能够控制行权的成本,也能 保证通过在几年后有大笔份额成熟来实现更长的员工服务期,据说协作软件创业公司Asana采用了类似这种方式。

总之,期权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股权激励留住优秀的人才为公司服务。公司想方设法设计期权制度,在给员工带上“金手铐”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员工的反向选择问题,非常规的期权制度、不执行期权制度约定或者侵害员工利益的做法,都可能会让优秀员工在一开始就不敢加盟。

所以,创业公司还需要在股权激励与薪金报酬、离职员工和忠诚员工以及处理部分员工流动与让更多员工为公司创造长期价值之间,建立适合自己企业的平衡点。

移动应用产品推广服务:ASO优化服务  青瓜传媒信息流

本文作者@简法帮123 由(APP顶尖推广)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111

扫一扫 微信咨询

联系我们 青瓜传媒 服务项目

商务合作 联系我们

本文经授权 由青瓜传媒发布,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opp2.com/21634.html

《免责声明》如对文章、图片、字体等版权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广告投放 找客户 找服务 蘑菇跨境
企业微信
运营大叔公众号